NEWS最新消息

2025/04/26 靈性有平安,關懷有力量—社區靈性初階課程啟動愛的陪伴路程

社區靈性關懷初階課程學員合影

靈性有平安——社區靈性關懷初階課程啟動愛的陪伴路程

 【台北訊】2025.04.26. 

為推動以福音轉化生命、以信仰實踐關懷,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佈道會主辦「社區靈性關懷初階課程」,並與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臺灣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攜手合作,4月25日至26日一連兩天在中國佈道會所屬天母感恩堂舉辦。課程吸引近百位學員踴躍參與,現場學習氛圍熱烈,展現社區對靈性關懷議題的高度重視。本次課程透過靈性議題的深入講授與實務演練,幫助學員更深刻認識靈性關懷的本質與實踐方式,體現中國佈道會在推動福音使命與全人關懷事工上的堅定承諾並持續地深耕。

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黃麗慧

課程首先釐清「靈性」的定義:靈性是人生命中一種正向的內在力量,其來源與個人的信仰背景、人生意義的理解與價值觀密切相關。靈性雖不等同於宗教,卻能成為人與上帝或至高存在產生連結的重要管道。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員工關懷中心顧問黃麗慧博士,以〈靈性議題面面觀〉為題,帶領學員全面認識靈性關懷的意涵與重要性。她強調,靈性關懷並非靈性關懷師的專利,而是教會不可或缺的服事之一,更是每位基督徒應有的基本認識與實踐。靈性關懷的場域不僅限於教會,也涵蓋醫院、長照機構、社區據點、企業、學校、監獄等多元空間,顯示其跨領域、跨場域的重要價值。

台灣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胡瑞芝

台灣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胡瑞芝在〈社區靈性關懷會談能力的養成〉課程中,深入講解靈性會談的目的、意義與技巧。她設計情境題目,引導學員分組練習,透過模擬演練實地操練會談技巧。學員在過程中領悟到,要能不著痕跡地引導被關懷者並完成有效記錄,實為一門深奧但極具價值的技巧,而這樣的對話,往往能揭示對方深層的靈性需求。

史懷哲宣道會執行長蔣寶玲牧師,則從〈社區靈性關懷人員的工作倫理與角色定位〉出發,提醒學員靈性關懷者需具備清楚的身分認知,並遵守專業界線。她也指出,靈性關懷者應具備神學、醫學與輔導等跨領域知識,才能成為整合性與專業兼備的陪伴者。

史懷哲宣道會執行長蔣寶玲牧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邱仲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邱仲峯以〈認識社區醫療〉為題,帶領學員認識各類常見慢性病的成因與影響。他強調,理解健康知識不僅有助於自身保健,更能在關懷陪談中建立共鳴與對話的橋樑。他特別分享一位日本64歲的YouTuber「Life桑」的經驗,她以「60後的幸福生活」為主題分享生活智慧,提醒長者應捨棄年輕時的不良習慣,包括熬夜、忽略健康、過度節儉等,以追求更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工室關懷中心組長高倩琪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工室關懷中心組長暨史懷哲宣道會靈性關懷督導高倩琪,則以〈臻至靈性平安〉為題,分享其在醫院擔任靈性關懷師的第一線經驗。她指出,末期癌症病患往往充滿靈性困擾,但這些議題在臨床實務中常遭忽視。事實上,不僅是末期病人,包括初罹癌病患、經歷早產或流產的婦女、洗腎患者、長期衰弱者乃至伴隨譫妄的高齡者,皆有深層的靈性需要,值得更多關注與陪伴。

我們看見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不知不覺地帶有偏見,這也會影響我們如何去關懷他人。羅東聖母醫院靈性關懷師謝強民則以〈跨越族群與文化的靈性關懷〉,提醒關懷者在與人互動時,需覺察自身可能帶入的文化偏見與價值假設。他強調,關懷者應學習尊重每一位被關懷者的生死觀、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考慮同理他人的處境,避免無意中造成誤解與傷害,也唯有在建立了信任關係之後才有可能產生心靈的對話。

羅東聖母醫院靈性關懷師謝強民

此次課程參加的學員有教會的牧長、小組長,日照中心、醫院、護理所以及社區關懷據點等的工作人員,透過學有專精且在靈性關懷照顧的臨床實務上具有豐富經歷的講師講解,對於在牧養、關懷和協談照顧工作上都有極大的助益與啟發。參與課程的學員中國佈道會所屬天母福音堂的胡竣智傳道表示,靈性關懷是牧養的一部份,但「我們太習慣在教會的同溫層中,很快地告訴被關懷者標準答案,卻忽略了傾聽對方真實的需要;我們需要做一個聆聽者」。另外胡傳道在課程中講師分享實際的案例,看見靈性關懷是一項需要在醫學以及協談技巧上專業的裝備,這是除了神學以外需要再補足的。 

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中心黃珉蓉主任,本身也是身心障礙專科社工師。在課程中提到的工作倫理和界線,這是她在成人日間照顧服務案場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和操練實踐。當工作人員服務身心障礙者而產生的壓力,其實靈性關懷的對象,也應該包括這些在機構的工作人員。當這些被照顧者年紀漸長之後,家人也會擔心自己走了之後誰來照顧,所以被照顧者的家人也需要給予靈性的關懷。另外,照顧個案有時會因需要而離開原單位,轉介到不同單位或機構,或者機構的照顧者、老師轉換時,她也會運用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幫助個案有良好的情緒調適。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則以〈正視工作與情緒壓力——社區靈性關懷人員的壓力與情緒照顧〉,談到了每個人都有壓力,有適當的壓力其實是好的,是有益於心智,增強自己的能力「目前的壓力是面對萬來壓力的智慧」。正如使徒保羅說「患難中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再加上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中和壓力。環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把握「飲食、睡眠、運動」三大原則,改變可以改變的、從容易改變的開始、從容易尋找的社會支持系統開始,蔡醫師教導學員覺察自身在照顧他人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學習自我情緒管理與自我照顧的重要性。 最後,由喜樂家族基金會副執行長鄭麗萍,也是資深護理師的她,以〈你我他在團隊的接力與合作〉為題,分享政府推動的長照政策與可運用的資源。她指出,在照顧與關懷的路上,我們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可以透過團隊合作與資源整合,共同為被關懷者帶來希望與支持。

喜樂家族基金會副執行長鄭麗萍

連續兩天的課程內容扎實豐富,讓學員們收穫滿滿,學員們不僅拓展了靈性關懷的視野並提升專業知能,也加深對靈性關懷的體認,大家一致認為這堂課非常值得投入時間來學習。相信為未來在社區中,將有更多學員成為靈性關懷者在社區中成為溫柔堅定的陪伴者,而每一個靈性關懷者也成為福音傳遞者,使每一個人都得福音的好處。